沙漠小城塔中鎮(zhèn)鳥瞰。 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
一
這是沙漠腹地的公路,路旁紅柳、梭梭等植物茂密旺盛,織起兩堵約一層樓高的綠墻,感覺越野車在植物砌起來的滑道里滑行。在這條橫穿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——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等級公路上,車行駛到高坡,才能看到遠處的柏油路鑲嵌著兩道綠色,除此之外,黃沙一壟一壟的,頗似海浪涌向天邊。
上世紀八十年代末,“天上無飛鳥,地上不長草”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,石油人觸到“龍須”,測試獲得高產(chǎn)油氣流。數(shù)年后,中石油投資建成全長566公里的沙漠公路,自此,塔里木的油氣勘探從盆地邊緣踏進沙漠腹地。
我們在路邊綠樹叢中的水井房停車,遇到了來自陜西的夫妻倆。他們常年駐守于此,按時給公路兩旁的防護林澆水。資料介紹,2003年,沙漠公路綠化工程啟動,沿線設立了108座水井房,以滴灌技術培育樹木1000多萬株。時間到了2022年,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建成投產(chǎn),86座光伏電站分布在436公里生態(tài)防護林帶,柴油機發(fā)電灌溉防護林的歷史翻頁。據(jù)測算,生態(tài)防護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約2萬噸,中和過往車輛的碳排放。
我們從輪南鎮(zhèn)沙漠公路零公里處出發(fā),行車5個多小時抵達塔中油田。很難想象,這個作業(yè)區(qū)擁有逾200萬噸原油年產(chǎn)能力,還是目前國內(nèi)首個高度自動化的沙漠油田,工藝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。
晚飯后,我們散步去百米外的沙漠植物園。九月的作業(yè)區(qū)內(nèi),白楊成行,槐樹成蔭,胡楊成片,周遭沙坡鋪滿紅柳等沙地灌叢,若從空中鳥瞰,那就是嵌在漫漫黃沙中的一塊綠洲。
植物園滿目翠綠,還點綴著形色各異的小花。這是世界上唯一建在沙漠腹地的植物園,由塔里木油田與中國科學院共建,多種耐干旱、耐苦咸堿水的植物生長于此。沙漠公路防護林的郁郁蔥蔥,得益于此地引種馴化和苗木繁育。蒼茫沙漠中這一道風景,是科普教育、示范培訓基地和油田職工休閑場所,也是游客的網(wǎng)紅打卡點。
天色暗下來的時候,我約了塔中第一聯(lián)合站工程師陳新偉聊天,他是地道的“疆二代”,在建設塔中120萬方天然氣處理裝置時,他作為負責人,帶領15名工程師前期介入裝置建設。
先有塔中油田,后有塔中鎮(zhèn),取塔中之名,蓋因此地位居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心,距沙漠邊緣兩三百公里。此前在網(wǎng)上看到過一首打油詩:春秋風沙滿天跑,夏天酷熱蚊子咬,只有冬天天氣好,無奈寒風像貓咬。足見塔中的自然氣候極端惡劣,在沙漠腹地工作生活的人還會患沙漠綜合征:氣候干燥、生活枯燥、心情煩躁。
二
陳工在塔中工作差不多一輩子了,我想讓他講一講當年艱苦環(huán)境下的油田建設和一撥撥石油人堅守與付出的故事。
陳工說道,油田都在野外,都艱苦,各有各的難處。當年沒有通信信號,辦公室有一臺電話,誰想家了,打外線必須他輸密碼。塔中公寓樓前樓后全是沙丘,剛來還有新鮮感,下班脫了鞋狂奔上沙丘,看西部風光?,F(xiàn)在想跑也跑不了,想見識沙海,必須穿過近千米灌叢。變化翻天覆地,雖說遠離城市熱鬧,但管理區(qū)業(yè)余活動很多,員工歸屬感不斷增強,何況現(xiàn)在一部手機已經(jīng)可以辦妥很多事情。
當年建職工公寓,同時修了好幾個籃球場、排球場,還有沙漠足球場,我們這個“沙坳子”住的人多,鉆井的,建設的,生活服務的,好幾千人,而且多為年輕人。晚上沒安排學習時,排遣寂寞的唯一辦法就是打球。球場上全是人,人多到球都落不了地,稍晚到幾分鐘便找不到場地。
最早這幢樓的大門就在院前,一出圍欄就沒有綠樹了,沙丘環(huán)繞著我們這幢樓,防風固沙的紅柳梭梭蘆葦,覆滿白花花的土粉,冬天全是干葉枯枝。后來搞大綠化,生活區(qū)大路兩邊的行道樹,還有那邊一片胡楊林,都是十幾年前一棵棵種下的。去井站風大,一回到這里就靜了。因為綠樹多了,小氣候還有點變化,不時下個雨,清爽舒服,草香味一下就出來了。
就是每年的沙塵暴煩人。我們?nèi)ゾ靖苫?,回來一身沙,在外邊渾身上下抖呀拍呀,洗完澡衛(wèi)生間地上還是一層,我都懷疑毛孔里藏有沙子。
陳工順手從衣袋里掏出一條魔術頭巾,可以套頭上防風,也可以頂在口鼻前防塵,還可以圍于脖頸防寒保暖。這是他外出必備物品。
不知是陳工避實就虛,還是天生樂觀,提及艱苦往事總是輕描淡寫。關于沙塵暴,在此前到過的油氣管理區(qū)我聽過不少故事,塔中地處沙漠腹地,只能有過之而無不及。且聽陳工繼續(xù)往下說——
塔中雖然艱苦,但它是塔里木油田的精神發(fā)源地?!爸挥谢臎龅纳衬?,沒有荒涼的人生”,何等豪情。記得一位領導視察后感慨道,待在塔中,睡覺都是一種奉獻。為啥張三能扎根,李四非走不可?人生沒有追求和夢想,置身燈紅酒綠的大城市,內(nèi)心照樣寂寞無聊。
我感覺在塔中能施展自己。這里工程項目很多,每天各個作業(yè)點巡查一遍,看有什么問題要解決,運行正常不正常。管線更換,閥門更換,腳打后腦勺,一天都跑不完。在一個地方待久了有感情,艱苦也是可以克服的。有人問,沙漠里這么荒涼,不覺得寂寞嗎?說實話,每天早出晚歸,忙得哪有時間寂寞,哪有時間感受荒涼?有那么多工作要做,活干得漂亮,心情是那么舒暢。
其實,再達觀的人心里也有過不去的坎。
堅守的故事都差不多,上照顧不到老人,下照顧不到孩子,中間還有媳婦,這是常態(tài)。家在庫爾勒,500多公里的沙漠公路,要趕也趕不回去,更多時候是脫不了身,今天搞檢修,明天新井投產(chǎn),不在場擔心掉鏈子。
頭幾年家里有事,媳婦打電話你也幫不上忙。后來孩子發(fā)燒三四天,好了才告訴我。抱怨咋不說?人家嗔怪,說有啥用,你又回不來。我爸上世紀五十年代援疆,74歲那年,對我說下次回來,咱們回趟河南老家。后來感冒咳得厲害,吃藥不見好。那天我媽要給他刮胡子,轉(zhuǎn)身拿剃須刀,再回頭,我爸躺在床上人就沒了。最后一眼沒看到,我非常難受。離開時人還好好的,再回去已陰陽兩隔。
這樣的堅守者還有很多,因意外事故獻身的,母親患絕癥不能回家照顧的,談了多年的戀人分手的……
在塔中,我們還參觀了沙漠機場鋼板跑道和沙漠車博物館,沙漠公路沒建之前,數(shù)百噸的鉆機、井架等物資全靠飛機、沙漠車從500公里外運來,沙漠車進出一趟耗時一個月。石油人從庫爾勒出發(fā),沿塔里木盆地邊沿經(jīng)阿克蘇、喀什,再到和田,然后坐沙漠車進入塔中,沒有十天半月下不來。當?shù)赜忻裰V:塔克拉瑪干,沙窩窩里煮雞蛋。物資全靠人力搬運,沙丘滾燙,便把舊衣服裹在腳上往前挪動。烈日曬得工具燙手,便戴上棉手套施工。
在太陽落山時,我們乘坐車輪有一人多高的沙漠車,以游客的身份進入沙漠體驗。大家雙手緊抓把手,沖上一兩米高的沙丘,嗷嗷叫著又幾乎垂直落下去。若每天如此到井站,過山車般,怕是要把五臟六腑都給顛出來。我們狂奔上高高的沙丘,放眼望去,沙丘呈魚鱗狀、蜂窩狀、穹隆狀,洋洋灑灑鋪陳延展,很快便審美疲勞,若日日如此,真正是單調(diào)得無以復加。
三
回到庫爾勒塔里木油田總部,我去找回基地辦事的塔中工程師喻友均。一番交談,很快發(fā)現(xiàn)喻工也是個樂天派。下面是他的話:
我從四川農(nóng)村來,塔中雖說艱苦,但比起小時候吃的苦不算什么。印象里第一次跟測井隊進塔中,當時路通了,沒覺得沙漠有多可怕。我們從丘陵地區(qū)來,沙漠開闊,天空出現(xiàn)一輪太陽,馬上想起“大漠孤煙直”的詩句。
到塔中的第六年,我遇到第一個工程,一天處理86萬方天然氣裝置,是我們自己投的產(chǎn)。裝置一次性投產(chǎn)成功,心情興奮。2009年,我和幾位同事帶著20多個實習生,全程參與塔中第二聯(lián)合站建設。它是塔里木油田第一套硫磺成型回收裝置,也是一次性投產(chǎn)成功。當時用勺子去接生產(chǎn)出來的硫磺,越看越自豪,滿心成就感。
沙漠腹地的作業(yè)區(qū)肯定艱苦,但塔中是人才培養(yǎng)的高速公路。這里有國內(nèi)領先的技術和設備,很多年輕人留下,就是看好這里的前景。在塔中干好了,到別的地方不用愁。我編寫過油氣處理裝置培訓教材,每年分到塔中的大學生由我?guī)麄兦捌谂嘤?,我告訴他們要深刻理解“隨遇而安”,絕不要得過且過,碌碌無為。
“隨遇而安”的人生觀,就是很多時候,人不可能完全按自己意愿行事,人生有些事情不能強求,要順應不同環(huán)境,先把當前這一步走好。就像沙漠的細沙那樣,不管風吹到哪里,都能自成一道風景?,F(xiàn)在年輕人都講究人生規(guī)劃,讓自己怎么更充實更精彩,更能出成績,這與扎根大漠、為祖國獻石油做貢獻,自然吻合。
我們中有人先行返家,從機場發(fā)來信息,說沙子要開箱檢查。我這才想起,在塔克拉瑪干忘了像他們一樣,也裝一瓶沙子帶回作紀念。因為行程滿,沒工夫洗衣服,沙漠干燥,換下衣褲亦無汗?jié)n,統(tǒng)統(tǒng)塞進箱里?;氐郊沂紫认磽Q下的衣褲鞋襪,盆底居然淘出一層細沙,收集起來裝了小半瓶,真是意外收獲啊。
現(xiàn)在,每當看到瓶里的黃沙,眼前便會浮現(xiàn)去井站時,前車后輪揚起的沙霧,油田與黃沙相伴相生,塔中石油人與沙共舞,舞出了人們生活的歲月靜好,珍惜著,敬畏著,那樣一群人便躍然眼前。(沉洲)